什么菌类炒鸡肉好吃?
这个问题,简直是为我而设的! 我以前在超市工作的时候,每年到了夏季就会接到采购部的通知,要求挑选出合适的菇类用于制作夏日限定促销产品——“三杯鸡”。 所谓的“三杯鸡”其实指的是烹饪的方法:用一杯酱油、一杯甜酒、一杯食用油烹制鸡翅或鸡腿,成菜后有着浓郁酒香和酱香味,让人食欲大开。
虽然超市卖的“三杯鸡”都是成品(熟制),但它的制作过程却大有文章——需要在鸡肉中加入特制的酱料腌制入味,并在最后浇上烧热的食用油拌匀出锅。 而我们使用的酱料,也不是普通的辣椒酱或者花生酱,而是专门从香港购买的“沙茶酱”和“海鲜酱”混合调制的。 用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三杯鸡”气味芳香,滋味浓烈,是炎炎夏日里令人难以抗拒的美味。
说起这种“三杯鸡”,还是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当年刚刚进入卖场负责果蔬的采购工作时,我的师傅就告诉我,蔬菜的加工操作原则是“除根、去皮、去杂质”;而菌菇类则是“去根、洗净”即可;如果是干货则需要“浸泡、冲水、晾干”才能入锅烹调。 我在培训时了解到这些操作原则后,一直谨记于心。所以在超市里负责卖场内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时,但凡看到有工作人员违规清洗食用菌,都会予以提醒指正。 但往往这样认真的员工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毕竟“灵活变通”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被忽视的工作技巧。所以在我入职一年后,也终于学会了“适当变通”。
那是在2012年夏天,为了赶促销时间节点,采购部的同事从供应商那里催货,又收到质量不合格的反馈,一气之下直接在仓库摔坏了十几份货物。经理看到后顿时变脸,要求质检人员重新检测确认。 在等待检测结果的过程中,采购人员纷纷献计献策,试图让不合格的产品顺利流向顾客餐桌。 “这个菌菇类的检测报告不是说合格吗?怎么现在又变成不合格了?真是奇怪。”我在一旁听着大家讨论,忍不住插了一句嘴。 “你是不是傻啊?”不知谁突然怼了我一句,“菌菇类的报告怎么能拿来衡量肉类呢?简直是笑话!” …… 最终,在采购人员“集体智慧”的提议下,将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剔出后,这顿饭算是吃了。
回到问题——什么样的菌类适合炒鸡肉吃呢? 我认为是能够整体下锅,经高温炒制后,营养成分能有效保持的都可以。 不过说到炒鸡肉,我还想起另外一件事。 有一次采购部通知我,要去某特产肉铺提取土猪肉做样品,我却错把信息发给品控部门。等发现错误为时已晚,品控主管已经带着样品离开了。 于是我匆匆忙忙打车追赶,到的时候对方已经验完样本准备离开。我赶紧说明来意,并解释这是土猪的前腿肉,非常适合做“煲仔饭”。 但是品控主管不听解释,坚持要退回给卖场。我着急上火,脱口而出—— “如果你们不让我把样品交给卖场,我就直接把样品扔掉!” 话音刚落,身边的小姑娘递给我一个袋子,说:“杨姐,我把我的饭盒给你,你扔里面吧。” …… 最后我还是没能把样品交到采购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