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御医结局什么意思?
《末代御医》这部小说,是作者(李碧华)从传统中医的典籍中取材而成。 “医”与“毒”本是相辅相承、浑然一体。 中医之所以能治疗疾病,是因为有“毒”的存在。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邪气者,百病之长。今邪客于皮毛,入舍於肺……故气盛热盛。此病生于阴阳相搏,气盛血溢,遇寒则凝结,成块成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任何病都是外在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湿热等邪气)和内在的机体状态(如阴阳失衡、气血亏虚等)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内因和外因又是相互影响的——外因作用于内因,内因通过气化反应,可以转化为外因。
所以,作者在书中将“气”“血”“阴”“阳”定义为四股力量——“阴阳”是一股作用相反的力量。 当外邪侵入人体时,这四种力量就会发挥作用,从而引发疾病的产生;而当使用中药的时候,药物的偏性可以纠正人体的偏颇,进而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所以,在《末代御医》中,无论是“上工治未病”的养生之术,还是“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法,其理论内核都是从“阴阳”这一概念延伸出来的。 至于这本书里的“毒”,并非指现代医学中的“毒素”。 因为现代科学的学科划分,医学分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所解决的是患病之后如何医治的问题,而基础医学研究的则是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中医属于基础医学范畴,因此所谓的“毒”,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是指具有毒性(毒烈之性)的药物或者致病因子。这些药物和致病因子可以通过口服或注射进入体内,但它们并不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毒素。 比如《伤寒论》里有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汗则愈。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麻黄汤主之。”这里的“热多用饮”其实是体内阳气的表现,而“寒多不欲饮”是由于阳气不足,身体机能下降导致的不喜水饮。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却是相同的:补充津液。只是由于病因的不同,所用药物有所差异而已。 如果出现了病情恶化的情况,医生会及时调整药物,以控制“邪气”的发展势头。此时,药物依然可以是“有毒”的。 正如书中所云:“祛邪易损正气,故多用雄黄、巴豆、牵牛子之类,攻逐脏腑积滞之邪,或有毒性,或可解蛇虫蜈蚣之毒。”(第二章 祛病)
总之,中医所说的“毒”,是相对于正常人体而言的有害因子,它既可以来源于外部,也可以源于内部。 内外之“毒”,都需要药物予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