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分为哪几种五行?
中国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模式——五行学说(五行的“行”读xíng)。 五行,有“五种行为”或“五大特征”之意;这五个方面的特征,用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于是称之为五行;也可以解释为五种物质属性或者功能。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篇,在传统意义上讲是指天地之数,即宇宙结构本体论中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要素,如《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其中的五材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性质。
古人认为,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五类物质构成的。例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以及五官、七窍等组成,同样可归结为各种物质的组合;自然界万物亦莫不如此;而世间任何一种变化均可归之为五类运动形式。“五行”是原始社会初民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抽象概括和分类,其概念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与深化。 在汉代以前,人们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看作是一种实体性的事物存在,同时具有五种物质运动的形态。 如《尚书·虞书·大禹谟》中有云:“水火金木土,弗违。”这就是说,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它们互相作用着产生了新的物质和精神现象。
至东汉时期,张衡在研究天体运行时首次提出了一种“阴阳五行说”的模型——盖天象,该模型将天体划分为上、下两部分,并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构建该模型的理论依据。至此以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便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金、木、水、火、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源泉(当然还包括阴阳二气的运动).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先民通过“五行”这一概念对整个世界做了一番高度抽象又具体生动的描述,并且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维方式至今仍影响着现代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影响了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因此可以说“五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非常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范畴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