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时养什么生肖?
“亥”字,从字形上看,像人形;从字音上,与“罪”、“悔”二字同音;从文字的造字本义来看,是“人头上的发髻”的意思。 “亥”字在古代象征着“罪恶、悔恨”。又因为“首尾相应”,所以又把“亥”字用在时辰上,表示“夜尽”、“时将结束”,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午夜”。 这种用字造词的方法在古代叫“象形造句法”。这种方法在古时用来标记时间是非常科学的——根据太阳和星星的运动规律,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都对应一个特定的汉字来表示。这样,人们通过观察日晷或星象就能知道具体的时间了。
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人在选择代表“午夜”的亥时之兽时就产生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半夜里应出现的是“猪(豕)”,另一种则认为应是“鼠”。《晋书·天文志》中就有“昏猪”和“昏旦鼠”的说法。 其实,“鸡豚狗豸”说更适合解释为“子时”,因为“子”的本意为动物交配,而“牝鸡司晨”是大忌讳,“子时”的“猪”肯定不是指一般的肉猪而是象征“未卜先知”的神猪,或者说是“辰”的象征物(见下)。而“午”字的字形就是一只正在咀嚼食米的“老鼠”,正好对应着“午时”。同时,我们也能找到支持“鼠”的代表性的文献资料:李筌所著的《太白阴经》中有“丑时(牛),阴气极盛,子鼠盗土中之财”的句子。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代表“亥时”的兽应该是“羊”。王充在《论衡·难岁篇》中说,古代记龄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数大小月,二是算干支,二者结合计算,闰年有三十一天的话就加一个月,称为“加蒙”,闰年有二十九天的就不加月,称为“消余”。也就是说,农历一年可能包含十三个月,也可能只含十二个月。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古人把每十二个月划分成一段,每月的首尾两端分别设一个节气,逢双月份的尾数日(30日和29日)就过“羊日”,单月的31日过“鼠日”。
当然,这种计算方法并不准确,因为在公历中无论闰年还是闰月,每个月的天数都是固定的。 那么,“亥猪”“寅虎”“卯兔”是不是也适合做“亥时”的符号呢?其实,这正好反映了中国古代计时体系中“天干”与“地支”的矛盾。如果用“亥猪”的话,那么“寅虎”就非得是“卯兔”不可;若用“寅虎”,势必导致“亥”与“寅”各以半个时辰为单位循环往复。这种逻辑上的怪圈正是由于采用了“地支”纪时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