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球职业化了吗?

宾西竹宾西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排球职业化了,但是不是“完全”职业化(后面会解释为什么打引号)。 中国排球职业化的标志就是2009年1月中国排协正式对外宣布,国家队主教练袁伟民的执教期满,不再与袁伟民续约。这被视为中国女排职业化标志性的一刻——主教练不再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商业合同的存在而存在。

但到了这时候,职业化进程其实已经拖延了十余年。原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 “我从1995年开始带国家队,一直到2008年,其实中间隔了几年,我没有带队,因为我个人申请到大学去读书,我想我应该给下一代做榜样,所以我放弃了教练的工作,到北京大学去做学生,实际上我是从2004年到2008年在训练队员……” 而正是这个让一代代球迷心生敬畏之心的铁血教练却在中国女排最艰难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再回头看看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女排五连冠时期中国女排的艰苦卓绝,对比当下排超各路明星大腕儿挣得盘满钵满,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陈忠和在自传中如此写道 : 我在执教期间,没有拿过国家队一分钱的奖金或者补贴,包括我在里约奥运会期间所发的那本书的收益都上交给了国家。我作为教练所花的费用都是我自己承担的!我买的住房,我支付的装修费用。我的汽车,我的旅行费用等等都没有向国家报销过一次。

直到2007年,陈忠和才终于获得了他应得的回报——由公安部派出的考察团代表中国政府授予他“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这个奖章是公安系统最高级别的个人勋章。 这是对中国体育界一位杰出人物的极大侮辱。

直至2013年,在郎平回归执教后,中国排球终于走上了正轨,球员和教练员才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职业化进程终于开始。 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如今的中国排球其实仍然没有真正职业化。为什么呢?因为球队的收入来源仍然主要是靠政府支持(纳税人的钱)以及赞助费。也就是说企业虽然投资了,但是并不拥有俱乐部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企业的目的仍然是宣传、提升形象等,并不是单纯的商业获利——毕竟排球俱乐部的运营成本决定了其短时间内不可能以盈利为目的。

当收入渠道不够多元化时,所谓的职业化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表面。当收入渠道单一且持续下降时,职业化就只能沦为空谈。 看看足球吧……

利飞奔利飞奔优质答主

排球职业化改革

排球运动在我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关注度,社会排球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然而相比之下,却很少有人关心专业排球的发展现状——实际上,从2015年备战女排世界杯、奥运会开始,“专业体制”下中国排球的训练、比赛和保障体系就遇到了诸多挑战,改革势在必行。而具体路线和方向是什么问题上,业界却并没有完全的定论。

“深化改革,使我们的体制既保留原来专业体制下的优势和经验,又能够学习职业体育的经验。”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文斌说。

为此,排管中心从去年开始着手进行排球职业化的研究和探索,通过考察学习足球和篮球,召开多次研讨会和调研会,形成了一份内容详尽的规划方案(包括管理机制、职业联盟和升降级等各项具体事宜)。在上个月的全国排球工作会议上,排管中心宣布将从今年起在中国男、女排球联赛中实施改革,采取“管办分离”的模式,成立排球联赛理事会作为过渡形式,在理事会运行成熟后向职业联盟过渡。

刘文斌表示,排管中心会“放权”给联赛理事会,由理事会负责计划安排、执行实施、总结管理,在管理中积累经验,从而逐步建立市场化、企业化以及符合排球运动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

改革:向“管办分离”迈出一大步

2001年12月,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中国排球界在2002年和2003年两年中,对原有的排球训练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2002年至2005年这个周期,在排球项目上有两个重大改革:一个是复合型教练团队的组建,另一个就是排球联赛的改革。排球管理中心先后在北京、江苏和辽宁召开了三次关于改革排球联赛体制的会议,形成了“政府保证投入,市场增加投入,社会广泛支持,俱乐部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联赛方针,并于2003-2004赛季正式施行。

2017排球联赛将成立联赛理事会,标志着排球真正向“管办分离”迈出了一大步。据介绍,理事会将作为全国排球联赛工作的管理机构,由排管中心、地方排协及俱乐部代表按民主原则组成。理事会中既有政府代表,又有非政府代表,它既是政府管理排球的一种手段,又是代表政府按市场方式运作排球的机构,是体育体制改革中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积极探索,是向市场化、企业化和法人实体运作方式的一次有益实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