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还会跌吗?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会有房地产? 其他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房地产这一说。 美国是租房子住,普通民众一辈子搬几次家;日本也是租房子住,年轻人为了省房租,一般住在距离公司很远的地方,每天上下班要花两个多小时在交通上…… 而中国的楼市却是既成事实的“铁公鸡”, 除了几个没落的贵族地区(北京通州、上海临港等)外,大部分地区房价一直上涨。
这背后的逻辑到底发生了什么偏差? 我思考的结果如下: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活力增强,但乡村依然贫穷落后,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同时,城市发展不是平均分布的,东部沿海率先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引擎,因此产生了一套新的城市体系——“中心城市—城市群”。
城市体系的分化和GDP增速的换挡导致城镇化不再“普天同庆”,而是集中在少数都市圈内展开。而土地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土拍力度,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很多人口流入的地区,二手房市场也水涨船高。
为什么以前我们搞城市化建设是没有房地产这个概念的,所有城市建设都是“摊大饼”模式呢? 因为过去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产业,而不是人口。 所以过去城市的扩张主要是工业扩张,哪里产业越多越发达,人就越多,城市也就越来越大。而产业是有聚集效应的,一个城市里如果有一个企业,那么这个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就可能引进大批的企业入驻,于是产业越来越密集,人也就越来越多。
但如今中国进入后工业时代,城市化进入新周期,城市间的竞争从工业产能的比拼转变为人口规模的比拼。而那些人口净流入的城市,例如深圳、东莞、广州、杭州等地,其房地产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那就是——资本! 以前没有地产商这一说,所有的住宅用地都是国有的,只有工、农、兵才有资格修建房屋,老百姓最多在村里批一块地自己建个房而已。
于是,住房成为了一种公共产品,谁拥有户口,谁就能分配到住房,没有户口的人只能租住公房或乡民自己集资盖得民房。 后来,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土地产权开始明晰,进城落户的农民有了宅基地,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失去对土地的使用权并以此获得的金钱补偿。
至此,房地产商这一行才逐渐出现,他们借钱去拿地,然后卖给有钱的城里人,从中赚取差价。而这个过程,也就是货币从百姓手中到房地产商手中然后又回到政府手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是能够顺畅无碍地完成,那么钱就从百姓手中到了政府手中,完成了“税收”——这一政府获取资金的唯一合法渠道。
这就是中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其他人可以尽情地抄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