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五行属土吗?
从字面上理解,“亦”就是也、也是的意思。《说文》解释为“亦,人也。指事也。”段玉裁注云:“亦者,亦所自出也。人之所自出,本亦末亦,是亦其证也。”“亦”的本义就是人(或人类)。 甲骨文的“亦”字像一个人站在那里,金文字形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上了上下两个三角形,表示人上下的长度。西周金文中字形有所变化,但大体上是上面一横代表人的头发,下面一竖代表人的下肢,中间一短竖代表人的躯干。秦篆和古隶继承金文,只是稍作简化。
“亦”的本义是人,这个含义一直保持到现在。现在说某个人长得高,会说他“亦然高壮”;形容某些动物小巧玲珑,会用“亦然好小”或“亦然好可爱”等等,这些都是“亦”的本义。所以有人问金庸小说里有没有什么细思恐极的地方时,有人回答:“亦舒所有小说里的人,其实都不像普通人。” 那亦为什么属土呢?
我查过不少资料,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亦”偏旁属土是因为“亦”有土地的意思。如《诗·魏风·伐檀序》:“刺时也……劳苦之甚,不亦土乎!”《孟子·尽心下》:“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曰:仁者亦如此乎?”赵岐注:“言尧舜之德教百姓,令之孝敬父母,笃兄弟,不亦如土壤之培培乎其厚乎!”《广韵·寘韵》:“亦,土也。”这些例子中的“亦”字都含有深意,是赞扬对方像土地一样厚德载物包容万物。
不过我觉得这种解释未免过于牵强。我们来看“亦”字的演变过程—— 金文→甲骨文→(省略)→金文 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金文和甲古文阶段,“亦”的字形演变过程中省去了中间一竖,因为这一竖代表骨骼,而人和动物都是有骨骼的,因而这一省并不影响表达意思。然而到了金文晚期和秦代,这种字形突然又出现了。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这是偶然么? 再来看看另一个字“异”字的字形演变—— 异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形状像两把刀交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后来发展至战国文字形态,变成了这样: (战文字形略) 到了汉代,汉字书写逐渐规范化,异的字形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异的字形演化过程,它和我们刚刚讨论的“亦”字是不是极为相似?都有中间一竖,都在金文和战国文字中省去了此竖,又在汉代恢复。只不过异字最后定型的时候,这一竖上面加了两点,成了“异”。我大胆猜测一下,也许“亦”和“异”最初写作同一个字,由于这两个字在早期古文字结构中非常相似,且“异”比“亦”多一勾,很容易被人误解或者看错,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将两者区分开了,并分别演化出了现在的字形。若此猜想成立,那么“亦”的土属性真的是因为它像土地一样包容万象而得来么?不是,恰恰是因为它和异同字而且均具有土性才得以为“亦”,这个因果关系可算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