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史记的成语有哪些?
1、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战。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国君庄公心里没有把握。他战前先去请一位精通军事的大臣曹刿(音guì)出山。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摆开了阵势。齐国战车多、兵士足,一开始就擂起战鼓向鲁军冲来。庄公见齐军张牙舞爪地冲过来,十分惊恐,刚想下令击鼓反抗,被曹刿一把拉住,说:“还不到时候。”
直到齐国的战车冲了三遍,曹刿才说:“可以击鼓了。”随着庄公一声令下,全军一齐击鼓冲向齐军。齐军没有预料到鲁军会突然出击,仓促应战,抵挡不住鲁军的进逼。鲁军势如破竹地将齐军赶出老远。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说:“等等看。”
他下战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留下的痕迹,又向远处的齐军观望一阵,然后说:“可以追击了!”庄公立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齐军中乱了套,争相奔逃。庄公正想下令鲁军快追,曹刿说:“稍等。”他又跳下车去看地形,仔细察看地上车辙的印子,还到远处看看俘敌的军队。不久,他高兴地对庄公说:“可以追了!”庄公下令追击,鲁军又追了一阵,齐军才彻底逃光。这一仗鲁国大获全胜,庄公十分佩服曹刿的聪明才智。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后我们才击鼓进兵呢?”
曹刿答道:“打仗光靠勇气是不行的。”
曹刿解释说:“一般来说,击鼓进军两军对垒的时候,人心最为振奋,所以两军初交锋时,敌军斗志最旺,气势很盛,我军应避其锋芒;待敌军再次击鼓进军时,敌方将士的锐气已经减退,而我军此时初战,士气最盛,因此以我军高涨的行进气势对付敌军开始衰落的气势,一定能取得胜利;敌军见一鼓作气未能奏效,于是再擂鼓进攻,到这时敌方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应乘敌军衰竭无力之际,全力猛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长勺之战”。“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由此而来。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2、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打败了项羽。一次,汉王刘邦率军南下,与项羽对垒,双方由攻转守,相持数月。恰在此时,项羽的谋士被汉军俘获,刘邦打算给对方一些好处,这样就可以了解楚军的情况,于是在宴请谋士时,问楚营还有什么重要的谋士,谋士不假思索地说出了一个人。
刘邦立刻派人按照楚人习俗设灵堂祭奠,假装这个人死了。楚营听说了,以为真相信了。于是项羽就听从谋士的建议,把这个人给杀了。楚国人知道后,以为汉军已经得到楚军的重要谋士,楚军必败,于是在楚军军中传唱汉军歌曲,军心涣散。刘邦趁机采取军事行动,大败楚军。“垓下之围”就是由此所发生的。“四面楚歌”后也演变为一个成语;四面楚歌,比喻人们陷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