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银行业怎么样?
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足、回旋余地广、政策工具多等综合优势,为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将注入强大动能,蕴藏巨大的金融需求。同时,“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扩容等对外开放战略也为银行业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些都为未来银行业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等带来许多新的困难挑战,银行业必须主动应对、积极作为,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改善民生,以自身业务稳健发展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价值创造。一方面,疫情反复延宕导致经济脆弱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信用风险防控难度加大。同时,银行业自身数字化转型有待深化,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息差收入受到挤占,银行机构盈利空间不断收窄,风险和收益更加不匹配。特别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负债成本较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实现盈利增长、有效防范风险仍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且日益显现。银行机构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更加主动担当作为,努力服务实体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实现自身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银行业要立足主责主业,在服务好“国之大者”中发挥好金融正能量。具体来看,银行机构应主动对接、积极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具有系统性重要性的大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点建设项目,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持续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促进生育政策等,全方位支持扩内需战略实施。应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区域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卡脖子”技术重大攻关工程为重点,强化金融供给和服务模式、工具创新,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以“绿色”为重要基础,以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指导,优化投融资结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银行业要把握好、利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增强发展要素聚合能力,加强统筹协调和联动,有效凝聚发展合力。应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数据等发展要素对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加强发展要素统筹管理和融合运用力度,把自身置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用好区域科教、产业资源以及重点高校、重要科研机构、重要制造业企业的集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产融结合,积极参与科创资源转化、技术攻关,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破解“卡脖子”难题。应突出服务专业化,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产业特点,深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业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打造金融资源和地方经济相匹配的差异化发展专业优势。应加强区域市场统筹拓展,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园区、重点企业以及同类型银行机构间发展合作,用好区域一体化发展政策,共同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加强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协作,提升区域市场综合竞争力。
此外,把握新发展阶段,应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落到实处。统筹业务发展与合规管理,全面梳理各专业条线制度流程,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管控,加强合规文化建设,从源头上防范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与地方政府、同业、司法机关协同,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投资者、债权人合法权益,积极化解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