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风险高吗?
先说答案,地铁出现意外的概率很低; 但如果不幸遇到事故,造成的伤亡往往非常严重。 最近两年,国内发生了几起较为严重的地铁事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8年5月,哈尔滨一地铁施工处发生塌方,3名工人被困,最终均被救出,但身体状况均不佳; 今年6月份,武汉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举行试运行启动仪式,标志着该线路正式进入空载运行阶段; 然而,在7月2日凌晨,有网友发布一段视频称“武汉地铁起火”。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一辆列车车头处于着火状态,滚滚浓烟弥漫开来,不时有火光闪现。
事故发生后,当地消防迅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据@武汉消防 7月2日凌晨消息,此次火灾燃烧区域主要是地铁一号线工程的隧道,以及轨道设施等,无人员伤亡。 除了武汉,其他城市也在去年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地铁灾难。
2018年9月2日,太原地铁2号线在施工过程中,1条盾构隧道发生突发事故,造成2人遇难、4人受伤; 今年1月初,深圳市地铁2号线二期在建工地突发地面沉降,一名施工人员不慎跌入坑中,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各有不同——有施工导致的坍塌,也有车辆自燃和触电。
在这些事故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因素,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事故都有一些共同之处。首先,都是发生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或完工后不久;其次是,都未能将安全意识落实到每个操作环节,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其实,从概率的角度上讲,地铁出事故的几率极低,乘坐地铁出行受到地震等不可控因素影响的几率更低。与地铁高关注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地铁的安全性能远远好于其他的交通工具。因此,公众需理性看待地铁的建设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建设专家王梦恕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以及飞机等出行方式而言,乘坐地铁出行是一种既快捷又便宜的交通方式,其安全性是完全可以保证的。而且在国外发达国家,比如日本、法国等国家,人们出行就是以地铁为主。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建设、发展地铁的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压力以及保护大气环境。”
据记者了解,日本东京早在130年前就通了第一条地铁线路,迄今为止,130年间只发生过一次严重的脱轨事故,期间的客流量高达数十亿人次,从安全指数上说远超过公交和铁路。
王梦恕告诉记者:“地铁运行于封闭的隧道空间内,基本可以杜绝人为破坏或其它意外干扰,避免了不良天气或道路状况的影响。而且地铁不与其他交通工具混行,无堵车现象,列车能按运行图行车,保证了列车运行的可靠性和快捷性。”
业内专家还告诉记者,地铁工程由于规模大,埋深较大,有坚硬的围岩作为支撑,并有特殊工艺的钢筋混凝土加固,它的抗冲击、抗震性能和耐久性都很优越。同时,因为它位于地面以下,具有防核辐射、防化学武器、防雨渍水等特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