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字五行是什么?
“矗”字的五行是火,读音为“chù” 。它是形声字,由“木”和“处”构成。“木”指树木;“处”指停住、立着。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树直立着。这种形态的树在汉字里很多,比如“树”“杉”“杏”“呆”“朱”等。因为“树”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所以它是个象形字。而其他带“木”的字,都是“树”的分支或特例,多属会意字。 “矗”字最早见于篆文,其字形与“祝”相似。《说文》中有解释:“矗,高貌。从木,昌声。”“昌”在这里读作“chāng”。《广韵》中则写道:“矗,耸立貌。”
“矗”字有两个现代常用的义项:一是指建筑物或物体高高地直立着;二是形容直挺挺地站着。它的文言义项也常用于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作为建筑用词,“矗”可以组成很多词语,如“矗立”“矗幢”“矗崖”“矗空”等等。表示人站立的状态时,可组成的词语就更多了,如“矗然”“矗立”“鹤立鸡群”等等。其中“鹤立鸡群”源于成语“鹤立鸡群”,意思是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能力比身边的人突出。 这个成语的正句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天下群才,俊彦云集,卓荦超伦,吾不知几人也!或流丽轻艳,才稚气新;或缜密优游,思清辞婉;咸英声振发,逸响流芬。”后人用“鹤立鸡群”来称赞别人的才华出众,与众不同。
五行的意思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宇宙中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及消亡都可以用五行的生克法则来解释。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辩证法思想是很发达的。这种辩证法思想,在五行说中表现为相生相克的学说。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表示坚实的属性;“木”表示条达、舒畅的属性;“水”表示滋润、下行、寒凉的属性;“火”表示温热、向上的属性;“土”表示生化、受纳的属性 。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泻子。适用于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的虚损病证。虚则补其母,例如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的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肾养肝,常用“六味地黄丸”补肾阴,使肾水充足以“生”肝木,“六味地黄丸”在此体现了“补母”原则。实则泻其子,例如肝病传脾引起的大量便血,治法不宜健脾止血,而宜清泻肝火。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即抑其子而扶其母。适用于相克太过或不及的病证。所谓抑强:虚证,疏少火,泻盛火。实证,壮水制火,培土制水。所谓扶弱:虚证,增水行舟,补金泻木。实证,培土生金,疏木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