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五行中属于什么?

莘紫子莘紫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第一次知道五行的来源还有这种解释的。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国语·郑语》)。西周末年出现了气的概念,于是有了“金、木、水、火、土”这“五材”或“五常”(《左传•昭公五年》)的说法。 后来,孔子提出了“仁”“礼”的概念并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在谈到“行”的时候,他列举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种品行,其中前四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后四种是更高标准的德行(《论语•泰伯》)。

后世儒学家为了将孔子这一道德伦理体系完善化,在“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基础上加上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需要提到的是,“仁”“义”“礼”不仅是道德规范,也是政治准则。对于统治者来说,“仁政”“礼仪”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也是一种实现王道天下的手段。“仁”“义”“礼”既是对社会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又带有极强的工具性色彩。

汉朝以后,儒学成为了官方哲学,“仁义礼”成为了官方倡导的道德准则。随着儒家思想的普及,人们对于“仁”“义”“礼”也有了更具体的解读。 东汉时期,人们用“仁”来解释“五行”中的“木”——“木,仁也;土生其中的意思就是指仁由土孕育而生。王充则认为“金”的性质就是“刚”,因此“刚”就是“金”的别名——“金,刚也;土居中央,万物所归,故曰‘土载四行者’,言金随土而有此(指刚)气也。”(《论衡•物势》)

同样是在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到了“五材”——“故仁、义、礼、智、信,五者,行之端也。”他认为“五材”源于“五行”——“然则五行之道,仁、义、礼、智、信矣。” 南朝·梁·陶弘景注《庄子·天下》时引述了葛洪的看法—— “南方多瘴疠,惟仁者不尸。”(《庄子·天下》) “北方人性深沉而少慧巧,故利可以守城,不能行义;多任法,少任智;多固陋,少精微。” “东方人多智巧,能权谲(jué),善变诈,贪得无厌,唯利是从,不循正道而取富贵。……故足为利害,手为奸邪。” “西方人多悍,有勇力而不义;性好淫掠,难以教化;见利如前,不顾后害;见罚不畏,见赏不争。故可以为戮,不可以为伍。” “上方少患,下方多疾。”(《抱朴子•至理》) 这里“上”指的是“金”“木”“水”“火”,“下”指的就是“土”——“夫天地生人无负,亦不厚,人之受命,惟木独妙;土实生乎二阳。” 所以,从汉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五行”里的“木”“金”“土”其实已经有了固定的归属,它们分别对应着“仁”“义”“礼”。

戎彦坤戎彦坤优质答主

在《黄帝内经》里面,对“五运六气”的描述是这样的——“黄帝问,为什么天地间有五行的变化呢——木、火、土、金、水五行;还有六十甲子中的六个节气呢——小寒、大寒、立春等等60个节气。 答曰,这五个天象的变化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阴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太极图。

其中木星代表的就是阳气的运行轨迹,而太阳代表的则是阴气的运行路径。阳气从冬至开始萌动生长到了夏至达到最盛,然后从夏至逐渐衰退。阴气从夏至开始萌发生长并且到冬至达到最盛,又从冬至逐渐衰退。这就是中医讲的“阴阳交替”。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