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纳音什么意思?

车新车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专业,我尽量通俗地用大白话来说明一下这个内容吧! 先来说说什么是「五音」、什么「六律」和「十二子辰」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五行的关系。 什么是五音呢? 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发音,分别对应今天的12356这几个数字,比如我们唱的歌曲中“一闪一闪亮晶晶”中的音阶1(即do)、2(re)、3(mi)、5(sol)、6(la)就是这个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五音。

古代的五音是宫商角徴羽五个发音,对应的现代音乐是CDEFGAB七个基本音级,因为C=DO、D=RE、E=MI、F=FA、G=SO、A=LA、B=SI七个基本音级的唱名,所以也叫做七音频率。 我们平常听到的流行歌曲基本上都是以十二平均律来编曲的,它把一个八度分成了两个半音,一共十八个音,分别是C、D、E、F#、G、A、B、C#、D#、E#、F、G#、A#、Bb、B、Cb、Db总共十六个白键加上三个黑键所组成的,每个白键之间都是半个音的关系,也就是说相邻的白键之间都是全全半全全全半的关系,例如第一个白键到第二个白键是全、第三个白键到第四个白键是半等等。 既然每个音之间的关系可以这么精确,那么古人是怎么将我们的五音进行排列组合进而计算出它们的频率的呢?这就是所谓的「合五音」了。 根据古籍记载,上古时代的五音为太蔟(còu)、南吕、姑洗、应钟和黄锺。 这里的黄锺就不多说了,就是现在的C调主音1(相当于简谱里的do),而应钟在十二律里是倒数第二的律管(也就是最低调的音),它的音高刚好小于等于现在的小字组的f,姑洗则是小字一组的c,南吕则是小字二组的a。 按照《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的话来说那就是:「太簇应钟之比九寸,姑洗黄锺之比八寸;南吕黄锺之比十寸,林锺应钟之比七寸,仲吕黄锺之比九分,夹锺林锺之比十分,蕤宾应钟之比七分,夷则黄锺之比三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姑洗与黄鍾之间的比例为9:8,南吕与黄鍾之间的比例同样是9:8但因为是下生故称为"少",应钟与黄鍾间的比例为7:10.以此类推。 这些比例的整数部分我们都已经找到了,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整除后的余数进行相加看它们是否等於零或者五。如果余数为五那就说明这是一个「合五音」的数字,反之则为不合五音的数字。 根据古书的记载,凡是合五音的数都叫「正声」,而不符合五音关系的自然就成了变叫声。

根据前面的算法我们可以算出来符合「合五音」的正声有八个(以黄鐘为首)分别为:黃鍾、大呂、太蔟、夾鍾、姑冼、蕤賓、林鍾、夷則; 而不符合「合五音」的变叫声也有八个分别为:南呂、無射、應鍾、仲呂、黃鍾、夷則、林鍾、無射。 那这又是怎么回事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古人的律管是用竹子做的,而竹子的直径会随着生长时间的长短而产生变化,也就是说同一个时辰里砍下的两根同样的竹子做出来的律管其横截面的直径未必是一样的。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当一根律管的直径过小时它就會出现早聲,而当一根律管的直径过大时就會出现迟聲,这样一来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规律就会被打破从而造成了古人所说的变出声的现象。 所以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要想做到古人说的「合五音」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当时所用的都是竹子制作的律管,而且由于制作律管的人不同所使用的律管粗细也不同导致了最后所演奏出来的乐曲也不一样,所以说古人说的「依律而作、按律而歌」在当时看来是很难做到的。 六律是什么呢? 这里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十二律」了,十二律又称十二吕,是古人在十二个不同的律管之中吹气得到的不同频率的声音,分别是黄锺、大呂、太蔟、夾鍾……应鍾,每一个律管的长度都不一样,因此发出来的音也都各不相同。其中黄锺与大呂互为下生和上生,姑洗与玄呂互为下生和上生……应钟与太蔟互为下生和上生。 而六律就是指上述十二律当中除了大呂、太蔟、夹锺之外其他所有的六律。因为在古人眼中以上述六个律之中的四个作为本律,另外的那几个律则是它的变声。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古代想要实现所谓的「依律而作、按律而歌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律管还是演奏者每个人掌握的技巧都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乐师们会被称为「乐官」而不是「作曲家」「歌唱家」的原因所在了! 因为篇幅原因我就不继续往下讲了哈~反正大家能理解上面那些内容就已经很了不起啦!至于后面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去查资料研究哦!

优质答主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纳音”者,指五音十二律之音。 《礼记》注曰:“黄钟之宫,律中太蔟。”郑玄注云:“律,十二律吕。”而《周礼·春官宗伯》疏亦云:“黄帝之史仓颉作书,始列八卦以建甲子,甲为十干之首,子为十二月之首。每月三辰,辰属土,故日‘五音’。”所以五行与五音是有关联的,但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