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学学什么?

窦迎俊窦迎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秦时,私学兴起,一些有学识的人收徒讲学,传授知识,学生按一定标准交学费,教师教学质量高则名声远扬,如商鞅变法之前在魏国拜鬼谷子为师;教学质量差则学生群体讨伐,如孔子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 除了师承关系外,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稳定。《礼记·内则》中有对孩童教育的描述——启蒙教育从七八岁开始,先学习孝悌、礼貌、礼让等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再学习算数、书、数、诗、礼、乐等基本文化知识技能。这些内容到战国末年没有太大变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私人讲学被禁止。汉代时又恢复旧制,私立学校重新兴盛起来,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除文化知识之外,还教授箭术等实用技能,也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这里引一段王充《论衡·实知篇》中的记载:‘凡学,官有守学,家有私学’;‘夫学者,所以开拓眼界,增长见识者也。见闻广博,耳目聪明,谓之勤学。’”

汉代的小学以识字为主,兼学写字和简单计算。学生由父母或监护人送来,上午读书,下午练习书写。入学年龄没有限制,只要认识字愿意学即可。学习内容以经书为主,同时兼及诸子百家的文章。老师主要职责是教导功课,纠正言行,培养品德,并不具体讲解经义。因为“师父既已教之经传,莫得究观大义而正其解;诸子之文又各以家法,莫得遍观为文之体势”(范晔《汉书·刘歆传》)。至于解经义和作文的本事,则要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慢慢习得。汉代大学者董仲舒当年就是靠自学而成才,所谓“董生专帝师之年,年三十而终。平生不好学,专疾治《春秋》。自雄七篇,卒不成。”(《史记.儒林列传》) 东汉末年,经学地位逐渐下降,玄学开始流行。士人阶层的教育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族势力强大,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改换门庭。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小学教育相当完备。

小学的课程设置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了。即以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定的《五经正义》为例,其教学内容就有“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四书,还有“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等五经,再加上“大字书”“小字书”“九经字学”等文字学课程以及算术、律令等实用技能。可见那时候的小学课程内容就相当丰富了。 至于那些没考上学的穷苦孩子,也有学习机会。唐代设立州县学,宋代设立社学,都是政府办的学校,免费招收贫苦儿童,教他们识字、读诵儒家经典。明代在北京等地设国子监,在南京建夫子庙,都是官方办学机构。即使到了清代,尽管实行八旗制度,但京城的满蒙子弟仍须到国子监就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