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什么属火?
五行配属非常广泛,“五行者,五材也”。五行之说,以《尚书·洪范》最为详尽。其文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意为,五行即五材,五行有五种属性,它们分别是水、火、木、金、土。水的属性是滋润和向下运行,火的属性是炎热并向上运行,木的属性是曲直,金的属性是顺从并且变革,土的属性是生长和收割庄稼。所以,水之气是咸的,火之气是苦的,木之气是酸的,金之气是辛的,土之气是甘的。
在中医学领域中,五行学说用五个具体的形象之物来比类和归纳宇宙间的所有事物,是属于有形的五行。中医学理论体系产生于战国时期,而五行学说亦流行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五行有不同学派,有互相结合者,有互相矛盾者。中医学领域中主要采用的是“比类”和归纳的方法,将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及生理、病理变化的规律,以五行属性概括归纳为五类,并根据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来阐释和指导中医学有关的理论和实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这里的运动不仅指时间和空间的位移,还包括数量的增减和质的变化。因为任何一种运动都可以用天地之间的木、火、土、金和水的生长、肃杀等运动来表征。五行学说把宇宙万物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五类,将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纳到五行中去,从而确立了五行之间有序的生克关系。这种以五行类推万事万物,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以五行为中介的统一整体,是古代哲学家运用类比方法得出的结论。类推和比附的中介就是五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古人根据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的认识而产生的,但又不等同于五种物质实体,而是用这五种物质表现的五种运动形式和性质。其“生克”规律所显示的意义,不在于解释谁是谁非的问题,而在于指出五行相依相存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