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乱神是成语吗?
怪力乱神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uài lì luàn shén,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出自《论语·述而》。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鬼神这些事。
成语典故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固周公之训也。”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曰:“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曰:“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也,屡空!”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亦有何恶乎?”“恶徼以为智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问题:孔子为什么对怪力乱神之语避而不谈?
解答:其实,孔子在“不语”怪力乱神的同时,又“言”及之。这就是《论语·阳货》所记:“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的意思不是真的连“天”、“四时”都不可“言”,而是告诫弟子不要像天一样“无为”或“无言”,而要讲究“有为”和“有言”,并且应当“有为”、“有言”于“义”之域。孔子的“义”之域不包括怪力乱神,因此,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不过,孔子对于“天”之类的鬼神之说,又不是绝对不信,例如,《论语·子罕》记孔子“畏天命”;《论语·述而》记孔子说“天丧予”、“天也”等等。孔子讲“三畏”,一是畏天命。孔子虽然并不总是畏天命,但也不总是不畏天命,并且也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毕竟给人以畏天命的感受。孔子甚至说,天降祸于他时,他也不逃避;天赐福给他时,他也不心存侥幸。孔子讲“天何言哉”,天虽然是“无言”,但是实际上,天是通过“四时行”、“百物生”等来“言”的,即是说,天是通过具体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来“发号施令”的。正因为孔子并不完全不信“天”之类的鬼神,所以孔子信神,即“知其神”;正因为孔子“知其神”,所以孔子知道其不可语于世人,因为百姓不明神理,“不知神”,所以就“不语神”。
既然孔子“知其神”,所以,孔子知道“知天命”之重要,因为只有“知天命”,才能“不忧”。既然孔子“不语神”,所以孔子教导弟子,要“畏圣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