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系统思维方法,是对自然界的复杂联系的一种特殊的直观的思考,对宇宙万物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提出了一个带有机械性的解释。阴阳五行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物质观。对世界的构成、变化,提出了一个带有多元色彩的解释。因此,古代的哲学家及思想家,往往把这两种思考方式或学说糅合在一起,作为说明世界和处理问题最基本的理论。
所谓阴阳,就是一个从两个对立面所概括出来的极其普通的概念。凡是一种可以轻易地分成两个完全相反或大致上相反的观念、情况或事物,都可以用这种简括的分析来处理,因而可以用阴阳的理论来解释。如把“天地”分别当作阴、阳,或把“男女”、“上下”、“水火”、“明暗”,甚至“是非”、“善恶”等分别称作阴、阳,都可以看成是这个普通概念的一些具体体现。这种分析在处理一些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时,是富有启发性的,它有时能引导人们透过繁杂的表面情况,探索到事物的症结和矛盾的焦点,从而把握其主要的方面,制订应付的方略。
所谓五行,就是一类用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做代表的术语。用这五种物质名词来象征性地描写或概括自然界的各种关系,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流行的思维方式。用什么名词来做“五行”呢?这并不是从许多物质中间挑选出来的,而是从社会生活里概括出来的。原始社会里,人们的主要劳作是伐木、耕田、制陶、冶铸、捕鱼。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产生,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物都有了木、金等几个简单概念。五行说的产生,正反映了由采集和渔猎转化为犁耕农业,以及手工业相应的进步的情况。用五行来说五行,说来说去仍然是五行,好像进了死胡同。其实不是这样。首先,五行说把木、火、土、金、水五者看作是变动不居的五种物质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甚至是胶态及结晶态。其次,每个“行”都还包含着更多的事物和现象。再次,五行说所关心的不是说明世界是什么,而是说明世界如何变化,所以它要论五行之间的制约和相生的关系。木为金之所胜,因为斧能伐木;火为水之所胜,因为水能灭火;等等。按照五行说,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不会永久不灭,而会被另一事物或现象所制约或转移,这就是所谓“五行递迁”的辩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