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根紧缩还贷款合适吗?
自去年10月起,银行就开始收紧银根,增加各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压缩贷款规模。近来,许多银行又纷纷调高贷款利率。面对日益加大的还款压力,企业家们感到困难重重。那么,企业到底该不该还贷款呢?
2007年以来,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经营的困难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缓解这种局面,2008年以来,金融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支农再贷款额度和加强农业金融服务、提高上市融资审批效率、降低利率、放宽贷款条件等等。但这些措施在力度和范围上都远远不及2003年那次宏观调控。在2003年那次宏观调控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曾一度要求贷款企业足额提高担保物的价值,或者要求企业提供价值更高的连带责任保证人。部分借款企业由于达不到银行提出的新增资产额度要求,甚至被要求足额补充现金流量。事实上,严格意义上说,2003年那次宏观调控引发的金融紧缩才应称为“银根紧缩”。针对那次银根紧缩,我国政府专门规定了“窗口指导”的政策,引导银行对哪些产业及企业的贷款适当放宽。
本次银根紧缩的主要原因,一是防范亚洲型金融危机重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因素正是银行信贷过度投放、贷款质量低。二是解决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去年10月份前后,多家银行出现资金紧张,个别银行还发生过流动性风险。这正是由于一些银行经营中出现大头小脑袋(指贷得多而存得少)问题,即资本回报率过低,而面临的存款压力巨大。三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近两个月来,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大面积银行危机。其中,英国巴林银行和美国的贝尔斯塔克银行均因较大金额投资美国房产而损失惨重,进而宣告破产。这使我国银行海外扩张的意愿大大降低,同时提高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积极性。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本次银根紧缩。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正处于大幅度波动的关键时期,全球通货紧缩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仍在持续大幅度降息。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地区投资过度、重复建设、无效投资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资本补充任务相当艰巨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无论国内国内外金融形势怎样变化,我国中央银行采取“银根紧缩”政策的概率都很小。
一方面,从历史来看,我国银行每10年都会选择一次紧缩贷款。上次的“银根紧缩”出现在2003年,当时的国情与现在迥然不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出口保持顺差,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股改启动,股指持续上涨等等。在这样良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下,银行“赶顶”回收贷款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转轨经济国家在实现银行私有化和放松银行管制后,都曾经历过一段银行信贷大规模扩张的时期。这主要源于新建立的银行体系急于树立自身形象和争夺市场,不惜以降低门槛和不尽职调查来争取客户。这些国家的经验证实,银行紧缩信贷是大行控严标准的必然选择。
自2005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信贷条件逐步提高,尤其是最近这一阶段尤其明显。这是合理的。一方面,从银行角度来看,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严防资产质量下降,增加不良贷款,银行提高贷款标准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企业不应该抱着躺着也挣钱的想法贷款,而是应该理性选择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