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北京有几座城门?
明朝初年,京城的城墙和城门与元朝的相比,没有太大改变;到了嘉靖三十三年(1554),由于城外居民激增,城墙被加高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万历年间,因为京城水患,又在城墙上修了数十个敌台;崇祯年间,为了防闯王李自成,又于内城南侧建起了皇城墙,增加了昭忠祠、箭道等建筑。
至此,北京内外城的城墙总长达到四十五里,共有城壕十二道。 至于城门,明代初年京师有正阳、宣武、朝阳、东便、西便、左掖、右掖、崇文、西华、北新、西安诸门。嘉靖皇帝即位后,认为“北京为天子百官所居,宜设重镇”,于是于城西新建了三山门外大街及三山门,并在城外西南修筑了“卧佛寺街及塔”,又在城外东北建起了香炉营。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东南郊民宅稠密,且在洪武元年曾有“开南三门,堵北三门”的记载,于是在正阳门(今朝阳门)之外新建了广渠门,在内城正中增辟了端礼门(后来改名为太和门),并在午门与端礼门之间修筑了廊房五十余间。
在今天的东四牌楼一带还旧有“顺承门”(已不存在)。 以上各类城门合计,明代北京内外城约有大门28座,小门13座。这些城门中绝大多数沿用明代名称,只有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光华门(位于今天阜成门附近)等少数几座,在使用时有所变化。
清朝初年,北京的城门并没有多少增减。不过,由于满人入关后,将原来的“承恩门”改为“绥靖伯府”,以示安抚臣下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满汉文武官员公署”,其位置即在今天的中山体育馆附近。 至于雍正帝时新建的圆明园,则是在清漪园(也就是后来的颐和园)的西墙外另建了一个宫门,称为“圆明园宫门”。该门临长河而筑,有御道直通紫禁城后面的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