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时的五行属什么?

方恒力方恒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貌似是伪命题啊! 子午卯酉四时,属金。 寅申巳亥四时,属水。 辰戌丑未四时,属土。 甲乙丙丁戊己午时,属火。 庚辛金癸水长生(沐浴、冠带)在子,临官在午;壬癸水帝旺在亥,伤官在巳;甲木长生乙卯,丙丁戊己生辰戌丑未,庚金长生酉,辛旺在申,壬癸水生亥。 所以所谓的“五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物象变化而已——就像电荷的存在只有当有其它电荷存在的时候才能被感知一样。比如某个地方没有树,自然无法知道风是什么。如果没有云彩,我们也不会知道什么是雨。 反过来,如果某个环境中不存在某种事物,它也不会对这种环境形成影响。比如大海里没了浪花,天空中少了云彩,大地上的草地上没有了羊群……这些都不会影响地球本身阴阳的变化和五行关系的建立。

所谓“时序”,就是阴阳变化的节奏,或者说阴盛阳微,阳盛阴微的具体表现。古人通过观察总结,发现它们是以二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的。于是把这样的一个周期称为一甲子。每一个甲子都有五个不同的“时序”,也就是五种不同的五行状态。因此每六十天就有一个“五行循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此周而复始。 而这每一“五行循环”又对应着天文气象的显著变化:金旺之时多狂风暴雨;水生木,木旺而山青水绿,春暖花开;木生火,火旺则烈日炎炎;火生土,土旺则江河日下,阴霾弥漫;土生金,金旺则西风凌冽,一片萧索。 但不管外面如何变幻无常,生命总是处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所以《黄帝内经》里告诉我们,不论外面的气候怎样,只要保持内在的“天人合一”,就能使得生命充满活力:“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 也就是说,只有保持生命的内在“平衡”,才是获得健康与长寿的真谛。

那么这种“阴阳平衡”“五行平衡”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古代的养生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践后发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养性延命录》(南梁-陶弘景)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壮气充,血脉流通,腠理疏畅,代谢有序。” ——《中医基础理论》

要把握自己的命运,首先就要看清自己的“五行格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就得先改变自己身体的“五行状态”。只有做到了“身心合一”,生命才能走向可持续的健康。

曹誉文曹誉文优质答主

干支纳音,是将十天干两两相合:甲与己合、乙与戊合、丙与癸合、丁与壬合、庚与辛合、戊与丙合成六种不同的“音”,也叫“成数”,再将世界万物纳入这六种“音”中。

纳音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来源于《五代史·一行传》中记载的僧一行的故事。据记载,僧一行在开元年间就成功地制造出了“浑天仪”,并精心测量了二十四节气和十五宿度,在这一过程中,受当时有“活庄子”之称的道士尹愔的影响,将天干与地支相配成六十对,即后世所说的“六十花甲子”,再将它们分成六组,每组十个,然后配以五行的偏象。

另一种说法是来源于《洛书》和《五音》。《洛书》里的“数”与天干相配成十干,而《五音》里的“声”则与地支相配成十二支。按照这种说法,纳音并不是由僧一行发现,而是由道士尹愔发现的。

将地支按阳与阴分为两类,阳支为:子、寅、辰、午、申、戌,阴支为:丑、卯、巳、未、酉、亥。之后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合时,如果天干是甲、丙、戊、庚、壬五者,地支就采取同性的六个阳支,而天干是乙、丁、己、辛、癸五者,地支则与之相异性,采用女支。于是就形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等十对干支。其余的依此类推。

庚子的纳音是“金剑锋,性刚烈,宜用土制,忌水冲”,属于金属,也属于五行中“金”的一种。在“五音”中,与“庚”相配的是“征”,与“子”相配的是“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