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它们的顺序是相生(金水木火土)相克的。 很多人应该知道中医有“五行学说”,中医理论体系中就有“五志”“五脏”“五体”“五官”“五方”“五季”等等很多与五行有关的概念。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乐方面也有“五行”的概念。 这个“五行”不是指西周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是指“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的五个声部。 唐代陆德的《琴历》中讲到五行的顺序是: “一宫象土,二商象金,三角象木,四征象水,五羽象火。故曰:土居中央而生五音,金生水而木火然也。” 根据这个“五行”的顺序,还有“五音生数”和“五音成数”。
什么是“五音生数”呢?就是:12356,除2得6,6除以2得3;也就是12345;再除2得6,6除以2除得5……依次循环。这就是“五音生数”。 什么是“五音成数”呢?就是12356这个循环的每个数字都乘2,那么24610就称为“五音成数”。 在这个“五音成数”里加上“宫商两音的个位数”,就是古人计算的“五律”或称“五度”,它是这样的: 根据这些数字之间的关系,就能推导出更多的内容——例如“五调”。 所谓“五调”,就是把上述七个数字分成五组,每组包含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相加的和等于第三个数字。如: 这样就把七音分成了五调,每一调的阴阳属性已经确定,而每一调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季节。根据阴阳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太阳调、太阴调、少阳调、少阴调、阴阳调和。其中前四个叫“正调”,最后那个叫“折调”。
上面都是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那么到底哪个是正调哪个是折调,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议。 我个人更支持宋代朱熹的观点,他是这样说的: “凡调皆起于宫,至商而成调,周而复始。有阴阳调,有正调。阳调则角为宫,阴调则徵为宫。每调皆有六句…此十二句,一日一换,共三十六句。初起两调,次二变,末一变而终了。” 也就是说,在一天的时间内反复演奏这十二句,一开始是两只曲子,中间有两次变换,最后的结尾是一个曲子。
古琴形制按“天地万物”所得,“琴头”为岳山,又称山口;“琴尾”为龙池、凤沼,又称龙池风沼;琴腹内有音柱,曰“雁足”;有“龙龈”;缚弦的桩曰“冠角”,又称焦尾;“琴额”下面有“护轸”。这些说法都是根据琴的形状和功能而拟定的。更绝的是它的长度,一般古琴长度为3尺6寸5,象征一年有365天,琴面为上,象征着天;琴背面为下,象征着地;琴身有岳山,有龙池,有凤沼,象征高山流水。琴面上由“岳山”高处,至龙池低处而成的琴体斜面,正象征着人类生活的人文世界。整个琴体的外形轮廓为狭长形,形同而长的舟楫。
在琴面十三徽的设置中,徽位自一徽至六徽,它们之间的距离依次依律制的纯律数理关系递增,其空间的设置与古代的七声音阶相应,所以它与琴徽正应为十二律吕。而琴身各部位的名称也与十二生肖相应。古琴的构造处处都象征天地的结构,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及伦理道德文化的象征和缩影,是一架鲜活的“文化琴”。
古琴由岳山、龙池、凤沼、琴轸构成,岳山高、龙池沼低,天地定位,上下有分;岳山厚、龙池沼薄,刚柔有物,阴阳已判;琴轸居上、龙池沼位居下,主令有出、变化见成;上齐下法、周流四方,八方具备。所以,由琴之各部件,已构成一完整之世界。
更绝的是古琴在琴面与龙池、凤沼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同时,有在龙池、凤沼下又安装了足,足安在琴下,琴安在枕上,构成了天盖地,地载人,人负天的“天地人”三才宇宙整体结构模式。古琴是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论思维的产物。
古琴的材料与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应,也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因为古琴是以桐木为面板,梓木为底板,岳山、焦尾、冠角等多是紫檀木制作,所涂的漆为生漆,所镶饰的材料是贝壳,“桐桑为面,梓松为底”,“腹合胶漆,徽分金玉”古琴的构造是用土为腹、水为漆,木为干,金玉为徽,以火合和而铸的五材之精,五音并具,五气朝元,阴阳浑化而为一体的产物。在中国传统哲学五行相克相生中,“桐木”为阳木,象征青龙,为角音,主东方;“梓松木质”为阴木,象征白虎,为宫音,主西方;“紫檀,红木”材质属火,象征朱雀,为徵音,主南方;“贝壳”材质属水,象征玄武,为羽音,主北方;“土”为黄中,象征中和,为商音。古琴是五行五音相辅相成、合和交融为体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