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多元化?
说一个你可能不爱听的,但这是事实——现在国内学术界所谓的「多元化」其实已经是一种退步了;我们现在的多元论还只是停留在「文化多元主义」的阶段,而这种多元主义在 20 世纪中后叶就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它没有能够抵挡住相对主义的潮涌,反而在现代性的话语体系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什么是相对主义? 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你选择什么作为你的价值基础,你总可以找到某种根据对你的选择进行辩护,从而让你坚持你的立场。这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人们不再承认有所谓正确的价值观(这当然是对多元主义的解构),二是任何价值观只要得不到普遍的支持就会变成小众的,从而陷入一种无穷无尽的价值争辩之中。这就是目前中国学术界的状态 —— 各种价值观念和立场被平等地对待,它们都在争辩自己是正确的;而由于每一个立场都可以从历史传统、现实需要甚至哲学基础上找到支持它的证据,因此这种争辩又是无穷无尽的。你看「和稀泥』似乎是最公平不过了,但实际上它却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它无视一些价值的普遍有效性,而将不同的价值置于同等的地位,让那些无法得到大多数支持的立场同样获得表达的权利,其结果必然导致每一种价值都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成为一种折中的、萎缩的价值。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
那么如何克服? 我想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拾一种「一元多线」的观点。什么叫「一元多线」?简单来说就是从一种元起点出发,发展出多条相互联系的思想路线。这里所说的「一元b指的是与人类存在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真与假、善与恶、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纪律等,这些问题都是具有共同基础的,因此是可以而且也应该找到各自的答案的。而「多线」是指针对不同的问题和情况应当采取多种思路和方法来加以解决。因此这是一种动态的多元,它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要保持开放性又能确保方向性。在这种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允许并鼓励各种各样的意见(包括反方向的)的表达,但是同时我们要让他们接受检验,只有经得起检验的意见才能成为我们的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是又回到单一观点了吗?错了!因为这里的「一b并不是指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指一系列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这些原则和概念是相对的,但却是有一定的范围,在这范围内它们是有效的,而在其他领域则应当保留开放性。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相对中寻求相对,即在相对中确立我们的价值观。 因此我在书里说:我主张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但我反对价值取舍的相对性。前者说的是我们对不同价值的评价是没有标准的,后者是说我们应该在所有的价值之间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