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时候叫什么?
关于“沪”字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康熙字典》里就引了五种说法: ①《水经注》:“松江上承太湖之水,游鱼百步可拾也。”盖因苏州城西南有胥江,故松江下游称浒(俗作浒)江;
②南朝·梁简文帝《太子山池诗》:“长浦潮平绿似涂,朱槛玉栏斜傍路。”张铣注曰:“浦,吴郡华亭县之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至若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辈,皆以书法知名于世,世称‘张颠’、‘素王’、‘柳圣’。”这里的“浦”皆谓松江。
③明沈榜《宛委别言》卷一:“余昔游松江之上,见渔人持网下濑而得之。” ④宋·周煇《萍州可记》:“松江西北五十里有泖川。” ⑤清·顾炎武《日知录》“今人呼松江为上江。
以上说法中,②③④比较可靠。说明至少在唐宋时期,当地人已把长江和淀山湖合称为“吴江”了。但那时“江”字无“工”旁,与今天的写法迥异。且唐人认为“吴江”之名源于春秋楚昭王之时,当时吴国大夫伍子胥领兵北侵楚国,直抵昭王所在的江陵(今荆沙市),使昭王落荒而逃,故后世又称此段长江为“子胥江”或“胥江”。宋代以后才改称“吴江”的。
至于“上海”之称,最早见于南宋地理著作《方舆胜览》,书中这样记载:“上海,古云梦泽地。宋咸淳中,立镇曰上海。” (注意:此处“上海”一词,已经无“氵”了!) 但北宋时成书的《墨庄漫录》却说:“本朝太祖皇帝征伐江南,取松江之上海、真州之六合,各置千户所,以宋归义官李宝为千户。”这里所说的“上海”显然不是今天上海的别称,而是指今天江苏南京附近的一小块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唐朝时的两浙道节度使治所在润州(今镇江),宋朝时移到了江宁府(今南京)。而唐•杜佑《通典》里说:“常州晋陵郡……晋世太康元年置武阳国,建兴元年改为晋陵郡。”又据《太平寰宇志》载:“晋陵县北二十里有武阳村,元和中,刘禹锡守晋陵时,刺史崔群于邑内创池,植莲满沼……”可见唐代及五代时,今天江苏省常州市北部的晋陵郡和晋阳县(今太原市)南部武阳县,是两地有名的产棉区。 “海”字在南宋时有两种读音,一种是huǐ,一种shàn。读huǐ时,意思是“海水”或者“海洋”。所以,南宋时人们提到的“上海”其实是指今天崇明岛一带。然而,这一带古代却是海蚀地貌,水深且浅,不宜发展渔业和盐业生产。“上海”“下海”等地名在当时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