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是哪里?
上海外滩,可能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大家知道它的起源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众所周知,我们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从开埠以来大量的人口涌入。而以前租界洋人说了算的,所以早期建造的房屋都是欧式的,而且当时上海的房价并不高,因为外来的富豪贵族们为了显示身份,都喜欢住在租界里,于是很多住宅都要向外租。
于是,在外滩这一带出现了很多新式里弄和花园洋房。 那什么又是新式里弄呢? 简单来说就是近代在传统里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里弄民居。通常有独立花园,建筑为二层,设有汽车间、卫生设备等。因为新式里弄有着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特点,颇受住户的喜爱。
随着20世纪30年代上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外贸易的频繁以及上海在抗日战争中作为临时首都而出现的巨额经费支出,造成了当时严重的住房供给紧缺现象。面对这种状况,市政府于1943年起开始建设一种新的公共房屋,即“公寓式”里弄,也称新式里弄2期。与一期相比,二期里弄更为紧凑,每户面积减少到51平方米,造价节省一半以上。新式里弄2期的房子大多集中在黄浦江西北端,及卢湾区南部,这两块区域也就是现在的静安寺和淮海中路—常熟路一带。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后,全市掀起一股新建公寓的风潮。这些新房大多采用“统建大楼”的模式,将住宅与公用设施(如变电所、垃圾站)等结合起来建造,形成“集居”的概念。这样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了管理。
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华山路上的本帮餐厅“德兴馆”,它是由一栋5层高的仿罗马式建筑改造而成,虽然内部已经变成了餐厅,但仍然能看出当初公寓的模样。 而最具代表的新式里弄外墙装饰风格的,就要数位于铜仁路上的西园饭店。这栋楼共有三层,底层为商铺,二三层是宾馆客房,建筑外侧用青砖砌成,并带有拱形的线条,很有特色。据说当时建成时,这样的外立面在上海非常时髦。
时光荏苒,如今的外滩早已成为金融中心,而曾经的里弄民居也已经不见踪影,或成了高档酒店、或是改变了功能。但它们都留给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去细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