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地是什么生肖?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电影,《寻龙诀》;当时觉得画面特别美,场景特别震撼。但是长大后才知道这其实是蒙骗小白的,真正的“寻龙”应该是这样的…… 这是电影里主角团找到的第一座“龙”骨。
根据电影中“摸金”、“发丘中郎将”、“搬山道人”、“卸岭力士”这些职业的名称推测,这部电影所参考的原型是明演义——也就是张献忠杀掉四川唯一文举人杨升庵的那部小说(《明史》中记载了杨升庵之孙向清廷告密,说张献忠谋反这件事)。而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规定:“天子气成则万物畅茂,原隰润泽。”所以这第一条龙骨其实代表着“皇权旺盛,国泰民安”。
接着他们进入了地下宫殿,这里充满了各种象征“龙”的艺术品和建筑。这条“龙”其实代表的就是“江山永固,社稷安泰”。 接下来他们找到了第二座“龙”骨,这座“龙”骨的形状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明王朝初年,“龙的形状”应该还是完整的图腾形态,但是从万历皇帝开始,朝廷对“龙形象”的规范出现了分歧——“凤冠霞帔”成了皇后专用的礼帽,太监们开始佩戴“朝天冠”,而民间则开始出现“阳伞”“扇子”之类的“龙形道具”。(参见袁珂先生《中国古代神话》)
换句话说,从万历时代开始,皇帝与“龙”的形象已经开始分离,这种分离越到后期越明显。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满汉矛盾激化,“龙”的形象终于完全脱离皇帝,而成为了一种民族的图腾。 这第二座“龙”骨所蕴含的意思也是一样的,它希望“皇权与百姓共享天下”。
在这部电影里,“龙”似乎象征着权力和财富——主角团找龙就是为了得到“赏赐”;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龙”的象征意义远远比这复杂得多。 “龙”最初是作为祥瑞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提到“龙”的著作是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德论》,这本书详细论述了“龙”的形象特征以及它的地位:
东方之神叫做苍龙。龙是什么呢?它是鳞虫之长,能走,能飞,能游泳,能潜伏。它的形状像狼,有四只眼睛,两条后腿,身体上面像鱼鳞一样有一层一层的纹路,颜色是青黄色的。雄雌都有麟角。它们常常住在水边,喜欢吃蛇。它在天上代表星星,在水下代表河神。它在田野间代表农夫,在森林里代表老虎。它是百兽之王。
古书上也有关于“龙”出现时的记载:“春见萌牙而腾跃,夏见赤芒而奋迅,秋见澄莹而清明,冬见蜷曲而英特。”——这四时八节,“龙”的状态各不相同。 古人认为世界上本没有“龙”这种动物,但是在某些特殊时刻,“龙”是可以被人类看到的。这时“龙”就会满足人们的需求,所谓“龙”的“赏赐”其实就是指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