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什么水好?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 五行学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认知的概括,它认为自然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并以此阐明人类的起源、生理特征及生病机理,指导人们养生祛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的认识水平也不断丰富和提高,逐渐认识到世界不是由水火土气这五个元素构成的那样简单,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形态组成的,并把它们称为“五行”;同时还发现这五味有辛甘酸苦咸的特性,这五色是有青赤黄白黑之分,并且还有升降浮沉的特点。因此用五行来解释和归纳大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现象,以及说明人的身体和精神活动方面的众多症状,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二、五行与中医的关系 中医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了五行生克的规律。如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对应五志中的怒喜思忧恐,五色中的青赤黄白黑,五官中的两目唇舌鼻柱,人体中的四肢腰腹胸背,自然的四季五时五脏,人体的五劳七伤,甚至阴阳之分的阴阳离绝死亡等等,无不让五行学说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中医的话,那么可以说五行学说构成了中医学重要的基础。 三、五行与疾病治疗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对正常人的调养和养生上,而且更重要的还指导着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预防 由于五行学说的病因病机贯穿了阴阳气血的运行和脏腑经络的传导,所以它能够指导我们正确调摄情感(情志),节欲保精,注意形体锻炼,避免六淫之邪侵袭以及饮食不节,使得机体保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五脏安和而健康。
(二)治疗 五行学说还可以用于针灸和药物治疗中,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恢复机体功能和脏腑之间的协调,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 在针炎治中可以根据病症的情况选取相应的腧穴进行针刺,同时配合艾灸或拔罐等法,以达到通经活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对于某些顽固性疼痛还可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促使气机流通,血脉流畅,可起到较好的止痛效果。
在药物使用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选用清热、泻火药,宜选“苦味”之品,不可过用滋腻阴寒之物。热重于湿者,当清热为主,可用生地、山栀、黄柏、黄芩、黄连;湿重于热者,当利湿热为主,用苍术、厚朴、茯苓皮、猪苓、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