郾五行属什么?
“漯河”一名最早见于史籍《史记·河渠书》。 据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河渠书》记载,公元前154年(西汉文帝六年),汉朝在河(黄河)、淮(淮河)之间修筑了一条人工运河——鸿沟(又名鸿渠),把颍水和泗水连通起来。这条人工运河把颍水与淮河相连通后,便使颍河流入睢水,通过睢水进入泗水再汇入黄河,故此段颍河的河道也称为睢渠或睢涧。 到了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为了避隋文帝杨坚之父孝惠帝杨忠的名讳,将“睢阳”改名为“襄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又改为“郾城”至今未变。
由于漯河处在由西北流向东南的颍河中下游地区,而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洪水、洪涝灾害频发区,所以古人就因地制宜的在这里建起了许多挡水的堤坝,以防洪涝灾害。这些堤坝就被称为“堰”,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此地的一个地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漯河市源汇区的“郾”和临颍县的“颍”的由来。 至于题主提到的“氵”旁“邑”底下的“月”字的字义解释,我查了《康熙字典》没有查到,只好请见谅了! 另外顺便提一下,根据史料推断,今河南省漯河市境内的临颍县和源汇区的历史可追溯到大约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至约6500年)。当时已有先民在此生活居住并进行生产活动。 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此处已是楚国南部的一处军事重镇,名叫“召陵”。其遗址就在今天郾城县城北部的大营集镇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