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有什么旅游景点?
1、广胜寺(明应王殿) 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上,始建于唐代,明初重建,有殿堂楼阁40余间,规模宏伟。现存建筑除殿顶铜瓦被盗外,基本完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琉璃宝塔和明应王殿等。
琉璃塔平面呈八角形,五层六檐,高约47米,由32砖砌拱券组成核心,内外砌以青砖,外层用琉璃砖包砌。塔身各层皆有仿木结构的斗栱或雕花门窗,塔内逐层设有楼梯,可逐级攀援而上。琉璃塔是明代建筑中比较罕见的例证之一;该处还藏有一部我国现存较早的有图有文的佛经《赵城金藏》。
2、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中国古代官府移民基地——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因元代至元年间在此设宣恩院及总管府而得名,明洪武、永乐年间,又曾在这里设驿传和巡检司机构,并多次迁民。据记载,自元代始,大槐树处先后有18次大规模官方移民活动,历时400余年。
其中,在明洪武、永乐两朝,迁往各地的达18次之多,史称“洪洞移民”。当时,移民的标识物就是大槐树和老槐树神,至今在民间仍流传着“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诗句。为此,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移民古城墙”、“移民碑亭”之类的建筑物以作纪念.
如今,这棵大槐树的树干已中空,但枝叶茂盛。其下,是一座大殿,名叫“移民会馆”,殿前石碑上书“晋冀鲁豫四省人民血谊亭记”十二个大字。大槐树下,建有“寻根访古”碑廊,里面刻有名人名家所题写的诗文。园内还有“根祖纪念馆”、“祭祖堂”等设施。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有大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国内移民后裔前来大槐树祭祖。
3、汾河公园 位于县城西北隅。北起飞虹街口,南至南垣街与汾河东堤交接处。占地65公顷(合975亩)。为山西省十大景观之首。 汾河是黄河流域第二大河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芦芽山,流经忻州市、晋中市,进入太原市后穿城而过,在侯家峪附近注入黄河。
唐时,汾河太原段水流蜿蜒曲折,河道宽窄不一,平均宽度1.5公里左右。宋金以后,由于河水经常泛滥,冲刷堤岸,造成河床不断向北迁移。明清以来,汾河太原段河床平均每年向北移动10米左右。到本世纪初,汾河从太原市区中心穿过,成了一条东西向的水道,而原来的河道则成为了马路。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拨款对汾河进行整治,将旧河槽填平垫高,使太原成为全国少有的不建人工湖而拥有20多平方公里水面的大城市。此后汾河几经疏浚,直至1960年代中期仍然保持了较为原始的自然面貌。
1967年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汾河太原段的水位不断降低,水质污染日益严重。为保护汾河水质,控制泥沙淤积,改善环境风貌,1999年初春,太原市开始实施汾河生态治理综合开发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个集防洪、灌溉、绿化、美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滨河公园已经形成,使古老的汾河重新焕发了青春。
4、苏三监狱 原名崇文寺,俗称“死羊圈”,位于临汾市中心鼓楼西侧大街上。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阎宇将原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监址移建于此。因其系奉敕建造,故又称“敕建崇文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修,改崇文寺为“提牢厅”,兼管典狱事务,辛亥革命后,改名“苏公祠”,解放后改为临汾行署看守所。
院内现存明、清建筑群19座,计280余间。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二楼、天齐庙、大雄宝殿、伽蓝阁、关帝庙、崇文寺、提牢厅、钟楼等,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建筑,面阔进深皆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饰有斗栱,梁枋均绘有彩画。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钟鼓楼分列于山门之外,与天齐庙、伽蓝阁组成一组院落。
5、尧庙 位于临汾市东南郊1公里处(今临襄路南端),创建于晋代,唐宋时期曾多次修葺扩建。唐睿宗李旦时(716—719年)改名建昌宫。宋徽宗赵佶政和六年(1116年)又改名为广乐宫。金大定八年(1168年)重修,复称尧庙。明清时代先后进行过十几次较大规模的修复和增建。现有古建筑群占地约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启运亭、望河楼、广运潭、尧井、皇妃殿、寝宫、御祭坛、尧祠、禹祠、舜祠、春秋楼、东岳庙、观音殿以及戏台等。
整座建筑布局严整,风格古朴,是我国祭祀尧舜的三皇圣地之一。196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现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1989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寺庙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