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路在哪里?
从1985年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答案,当时的西湖路位于现在的南山路和中兴路的南面,长这样↓ 图中标志2的地方就是西湖路了(也就是历史书上常说的“柳浪闻莺”)。再往前推,1963年时的西湖路,则是位于今南山路和佑圣观路交叉口的位置,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开元路、新宇公寓和复兴南路一带。 那为什么要提到1963年和1985年的地图呢?这是因为在这两个时间点之前,西湖路并不是一条贯穿南北的路。而是被分成了东西两段,分别叫做中山中路和中山北路。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这要从西湖的湖底地貌说起。西湖的底部是由淤泥堆积而成,根据考古勘察,历史上发生过10余次的淤积和塌陷,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十月,当时积水深达六七丈。此后,人们一直在对西湖进行疏浚治理。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在淤泥里挖一条路出来会是什么呢形状?
我猜应该是曲曲折折的,而中山中路和中山北路恰恰就是由两条相互交叉的沟渠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这两条道路都是南宋时期的御街。只不过,后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整修扩建,才逐步变成了今天这般模样。 而位于西面的那一段(即今之西湖路)则是在元朝时从涌金门之下穿城而过的一条水渠道。到了明代,这条水道被填平,并依着原河道走向筑了一条路,便是如今的西湖路了。
当然,有了路就有了一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也在成倍增加,到清代中叶的时候,杭州已经拥有了上百万人口。为了便于管理,城市也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其中东西两路被称为“上城”,南北两路被称为“下城”。
在当时西湖路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黄金地段,众多官衙府邸均坐落于此,比如巡抚署、藩司台、粮道台以及提督学政的驻地。至于市民居住区则在道路两边陆续出现,且多是以民居为主。 在西湖路南侧,自东往西排列着五岳、五福、四园、三元及三牌楼;在北侧,则是宫保第、将军府、同安学舍和孔庙。这些名称颇为有趣的建筑群,大致也是沿袭了元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