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字几画五行属什么?
“宁”姓笔画数 14,姓“宁”五行属性为火。 姓氏起源: 宁(Ni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夏后氏的封地,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公元前2022年至前1675年间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公爵,周武王灭商之后,封舜帝的儿子丹朱为诸侯,立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史称晋侯,又称侯唐。公元前678年,晋侯被狄人击败,迁往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公元前669年又因狄人的威胁,西奔秦川(今陕西华阴县东),建立晋国。春秋时晋楚争霸,战和无常。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联合攻灭晋国君主,三分晋地。此后"晋"成为三家的共主。公元前369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建立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宁氏源于姬姓,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唐叔虞于唐,后改称晋国。在周襄王时被晋国有功的大夫宁戚奏请筑城以保卫家园,世袭晋国上卿,食采于甯(宁)邑,遂以宁为氏。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胺(一作仲胺)之后,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郑国伯胺的食邑在宁陵(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他的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宁氏。
3、出自子姓,殷商末年,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受封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建立宋国。宋国公子偃率兵进攻郑国,由于军纪严明,受到郑国人的尊重,郑国人送给他一个称号叫"游戎"(打仗的时候到处跑的人)。宋国公子偃的孙子司马佐带兵攻打邾国(今山东邹城县东南),在返回途中攻进了莒国(今山东莒县)的南边国境,莒国人把他围起来,他一面命令士兵筑垒固守,一面派人到鲁国求援。当时正逢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率领军队与齐国作战,路过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听到消息,立即带领部队前往营救,一举击溃了莒国的军队,把司马佐安全地护送回国。为了表彰他和他的祖先,鲁昭公就把郈邑分给司马佐作为食邑。司马佐以祖上名字中的"士"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4、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复姓"叱奴氏"改为汉姓"宁"。清初,满州八大铁帽王之一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孙布塔萨尔,因追随康熙帝征葛尔丹有功,受到赐姓的赏赐,因名其第三子色楞额为"宁",使其姓氏变为汉姓"宁"。明代蒙古鞑靼部臣服于明朝,明太祖赐给鞑靼部首领诺颜古禄哈只姓"宁"。满州八旗汉军中有很多都是他姓或他族,改姓为"宁"。如满族钮祜禄氏、瓜尔佳氏、舒穆鲁氏等很多姓氏,改姓"宁"。
得姓始祖: 仲宾。上古时代,舜帝在位时,命禹治平水患,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又命禹平定了南方的蛮族叛乱,舜帝认为禹功劳卓著,便赐禹妻子姒芳为禹皇后,并封禹为夏伯,还赐予禹一块青圭作为祭祀的礼品。大禹死后,其子姒文命继位,号禹汤,亦称大禹。大禹死后,其子姒文命继承父亲的职位,号禹汤,亦称大禹。相传大禹在涂山集会上,得到十六个部落首领的拥护,这些部落在以后的年代里,都被尊奉为大禹的后裔。公元前2070年,夏后氏君主禹锡尧帝舜帝,由陶唐氏转封到虞舜氏。从此,夏后氏取代了陶唐氏的地位,成了中原地区的一个大国。后来,夏后氏的势力越来越大,先后灭了淮夷、泗夷以及黄河北面的邦畿等部落,疆土不断扩大。到夏朝第十三位君王太康时,国力强盛,人民众盛,太康开始不修德政,沉湎酒色,暴虐昏庸。他的四个兄弟联合起来反对他,太康不得不流亡到洛邑,最后客死他乡。太康之外,夏后氏还有九个君主,均被诸侯所废。夏桀即位后,暴虐无道,民众不堪忍受他的残暴统治,纷纷反抗,夏桀被迫退居南巢(今安徽巢县),后被商汤所擒杀。夏王朝最后灭亡。 迁徙分布: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宁姓族人一直活跃在中国大地,但人口数量并没有太大增长。汉代时有匈奴族融入汉族,他们入居中原,改姓为宁。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宁姓为躲避战乱,不断南迁定居,主要是在江淮一带,同时也有一些移民到了江南。隋唐以后,宁姓的繁衍中心开始向东南方转移,主要是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明末清初,辽东宁姓族人随清军入关,进入北京。此后,京兆、陕西等地也有部分宁姓人定居。如今,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湖南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