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到几个月不呛奶?
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和月龄没直接关系 呛奶是婴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初生儿。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咽腔狭窄、食管相对较短且弯度较钝、贲门括约肌(吞咽时关闭食管的肌肉)功能不完善导致的。当婴儿哺乳或喂奶过快、过多,奶头形状不合适等导致胎儿吸入空气,或者剧烈哭闹、用力咳嗽时都会使气体进入胃里,此时如果婴儿喉头下陷,就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发生呛奶。
一般情况下,孩子3个月后,咽喉部肌肉逐渐发育完善,呛奶的情况会慢慢减少。但有的孩子一直都会有;也有个别孩子在1岁甚至更长时间后出现。所以,并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这和宝宝的个体差异有关。 但无论是哪一段时间出现的呛奶,家长都不应该掉以轻心。
因为如果处理不及时,孩子可能因窒息而危及生命。 那如果孩子出现呛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 如果是哺乳期间发生的呛奶,妈妈应迅速将宝宝翻身面朝下托起身体; · 如果宝宝已经进食了乳制品,应及时用手轻轻拍背排出吞下的空气; · 如果以上方法不能有效排出气管内的异物,应立即送医院急诊。
当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首先,爸爸妈妈要注意喂奶姿势。母乳喂养时,宝宝应头高脚低(30°)俯卧位;如果是奶粉喂养,应先让宝宝吸气,再缓慢喂入。
其次,应注意每次喂奶的量,不宜过多过饱,以免宝宝打嗝或腹胀。
在宝宝哭泣或大笑时,应避免给孩子喂食。 最后,爸妈还要掌握正确的给宝宝拍嗝的方法。 总之,只要父母用心,宝宝完全可以避免呛奶。
虽然大部分宝宝在吃完奶后都会发出吞咽的“咕噜咕噜”声,但是妈妈还是担心宝宝吃奶时候有呛奶的危险,会把乳汁呛入气管。其实只要妈妈喂奶正确,宝宝吃奶正确,而且吃完奶后得到良好的护理,就不会出现呛奶:
母乳喂养宝宝在吃奶时,乳腺的离乳反射会引起泌乳,每次泌乳的数量是符合宝宝需求的,妈妈的乳头和宝宝口腔里的压力也是平衡的,这种情况下宝宝是不会呛奶的。
人工喂养宝宝如果奶瓶的流速合适,用正确的姿势吃奶,也不会有呛奶,所谓正确的吃奶姿势是:脸朝向奶瓶,身体朝向奶瓶,鼻子对着奶嘴,吸吮的时候下嘴唇是外翻的。而不是斜着眼看奶瓶,撇着嘴,仰着头在吃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喂奶过程中不要硬挤奶嘴,如果宝宝吸空奶瓶的一端,另外一端会有空气进入奶嘴,宝宝吃到空气会有呛咳的反应。
吃完奶之后,要给宝宝拍嗝,竖着抱,头部贴在妈妈肩膀上,妈妈用手拍宝宝后背。目的是让宝宝咽到胃里的空气及时排出。否则胃里的气体增加,胃容量减少,有回流现象,也会有呛奶。
另外在吃完奶30分钟之内,不要让小宝宝睡觉,这样也不利于胃的排空,也容易发生呛奶。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候呛奶,有奶水从口腔或鼻腔流出来,可将宝宝的脸侧向一边,让滞留的奶水流出,让宝宝的头部稍低,注意用干净的消毒纱布及时将奶水擦干净,然后轻拍宝宝的背部。如果宝宝哭闹,可适当减少单次数的喂奶量,增加喂奶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