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孩子什么都不缺?
“五行不缺”是传统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来自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体质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各自代表一种基本的体质类型。中医将这五种类型的体质称为“五脏所喜”,即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脾属土。 如果一个人的生日中五行都不缺,那么他的体质就为“平和”“适中”,这个人一般不会得什么大病,身体素质和生命力都比较强。
然而现实人生并不会真的如此顺利如此完美,大多数人都不能生得一个完美无缺的生日。要么这个多了一点,那就是火太多了,叫做“阳盛”;要么那个少了点,就是“阴盛”了。于是乎就有了“实”和“虚”这两种情况的区分,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就形成了中医辩证法的基础。 不过中医所说的“虚”与“实”跟西医完全不是一码事,千万不要被那些打着中医旗号的骗子给骗了。
在民间,不少地方都有孕妇送“汤”等一些比较普及的风俗,比如吃“汤”、送“圆”,象征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封建迷信思想。五行也包含在这些思想里面。
“我是属牛的,今年生孩子五行缺木”、“孩子出生的时候应该缺什么东西啊”、“五行缺啥就该吃啥,给他吃了不就补上缺的东西了?”……关于“五行”,不少老百姓都有着一些认识和说法,有的甚至把“五行”当成了“保健医生”。但据天津市卫生局中医处专家胡广臣介绍,中医所说的“五行”与一般的讲法并不完全一样,它指的不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而是一种功能和趋势。金、木、水、火、土只是五个外界比较常见的物质,中医取它们的特性来解释大自然中五种不同的运动趋势或五种不同的功
能。比如中医所说的“木”和一般的“木头”不同,它是指一种“曲直”的功能或趋势,而中医所说的“火”是指一种“炎上”的功能或趋势。“中医的五行是用于概括事物的五行属性的。”
用“木、火、土、金、水”来概括事物的五行属性,只取这些自然界的物质的五行特性,而并没有把其物质的实体属性涵盖进去。例如,根据木有生发、条达的特性,而将具有疏泄、条达等作用与肝的生理功能相类似的事物,就归属于“木”,而与肝相关联的“目”、“筋”等,亦可根据类比、推演、归纳的方法亦可归属于“木”,同样道理,具有温热、升腾、兴奋、推动等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或现
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具有清肃、下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作用的事物或现象,也分别归属于“火”、“木”、“土”、“金”、“水”。
所以,中医所说的“五行”是指五种功能和五种变化,而并非实质上就属于五种东西。将人与自然界的事物分别归属于五大类的五行,说明了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天人相应”,这种联系的机理就是五行。
专家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了解一些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而像“吃汤”、“五行缺什么”之类的事情,就“没什么必要”去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