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是如何组成?
首先,从最终需求来看: 最终需求可分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 中国2016年GDP总量为80.39万亿人民币(约合12.57万亿美元)。其中,最终的消费支出为54.9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高达68%;资本形成总额20.64万亿元,占比25%;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负值-3.68亿元,仅占GDP的0.47%。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拉动的。这也是符合中国当前国情的。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生产是为了满足分配而非市场需要。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我国居民一直享有免费的医疗和义务教育,同时政府还承担巨额的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在GDP的增长中也有大量的公共支出。这些支出虽然看似减少了一部分的GDP,但实际上却鼓励了居民的消费。在GDP计算时这部分支出是减去的,所以看上去是降低了GDP。然而居民实际上得到了更多的福利,因而增加了实际收入并提高了生活水平,最终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也就进一步促进了GDP的增长。
其次,从中间投入来看: 中间投入主要包括资本物品、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有赖于庞大劳动力供给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这两个因素对GDP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政府大量向企业投放资本品(包括信贷和税收优惠)从而增加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劳动力流动来提高就业率进而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这些投入的增加带来了GDP的迅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增速有所放缓。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中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的实施都带来了成本的增加,也就是GDP中计入的“补贴”和“公共支出”项目大幅增加。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以物价上涨率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比2015年回落了0.7个百分点。尽管年均通胀率尚未回到央行设定的目标区间,但考虑到2016年初的极低基数,2017年通胀很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如果2017年消费品价格涨幅回到3%以上,那么此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额外成本会增加GDP约1.2%左右。当然,这种基于通胀率的GDP调整并不是十分准确。因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并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效果也存在差异。但这至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GDP组成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