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生肖有哪些?
“子不语怪力乱神”,“鬼者,归也”,是说人死魂回,归去安息之处。《礼记·檀弓下》有“吾闻之,君子不泣;哀而莫大于无哀。”郑玄注日:“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曰‘鬼者,归也’。” 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订鬼》中提出了著名的“阳寿已尽说”:“人死化为鬼,鬼之身躯何以异于人?答曰:人死血脉竭,血脉竭而阳气尽,阴气盛,故形若僵尸。阴盛阳微,故形殊异于生时。若盛暑之时,形体焦枯,其若尸;至寒严冽,皮肤皴剥,比之死时,有何差哉!此自然之道也。” 王充认为人的生死变化是自然现象,人死如草木枯,自然衰退,没有什么鬼神作崇。他坚决反对封建迷信,主张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多地关注死亡的过程与意义。这一时期的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提出“生死自然,无殃无辜”(《太上洞渊神咒经》)。 到了唐代,人们更普遍地相信人死变为鬼,但又认为人死为鬼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并没有鬼神作祟。皮日休《幽鬼论》:“人之自老而死,谓之自然;鬼之自死而来,亦谓之自然……鬼之为物,何情之可贪,何利之可欲?”既然没有情可贪、利可欲,也就无需祭祀。这种观点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唐道世法师著《法苑珠林·因果部》引《四分律录》就有“诸比丘尼在闲静处随月烧香礼拜忏悔,愿我今身得脱罪苦,死后不生地狱、饿鬼之中。”的说法。
宋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解放。特别是商业的繁荣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迁,“天地万物,唯钱第一”“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俗语流行起来。在哲学上,程颢等人提出的“天理之说”逐渐取代了宋明理学的“天道”、“命理学”;在宗教方面,尽管佛教、道教在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民间信仰却表现出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财神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无论是佛道二教还是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存在一个主宰一切的鬼神世界。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我们对于鬼的东西已经没有了虔诚,只觉得他是子虚乌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