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搞不好足球?
说得好! 让足球回归足球,让竞技体育回归体育 从2013年伊始,以恒大为首的金元政策让中超联赛焕然一新(从财力而言),同时让国家队队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待遇和尊严——之前一直是足协领导骂球员,后来变成了老板骂足协。这当然是好的方面,但同时也带来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钱能买到球星,却买不来战术素养;钱能买到荣誉,却买不来底蕴和文化。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些本不该出现的场面:
①某冠军队教练在球队落后时竟然场边痛哭。
②某亚冠失利后的发布会,有记者询问某球员:‘’刚才听主教练说你们已经决定了不再留洋了是吗?“该球员支支吾吾,最后答道”“我……我不确定……”
③某非冠军队教练在被媒体问及”若本场比赛获胜是否就能夺冠“时,竟无言以对。
④某非冠军队球员在接受采访被问到”对于对手三个外援首发,你们有没有心理准备?“回答却是”——我不知道,我没看过他们比赛……“ 这不是技战术的问题,而是文化、传承和根基的问题。足球从来就不是一场11个人的游戏,他是一项群体运动,是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和发扬的。日本足球从2005年起就开始规划,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职业俱乐部,一步一个脚印,十年磨一剑,终于在前不久获得了突破——2021年4月2日在多哈举行的亚洲杯半决赛中,日本队通过加时赛以2比1战胜伊朗队,历史上首次打进亚洲杯决赛。
中国呢?我们的少数有钱人有经济实力购买球星,但他们没有情怀——没有像武磊那样跑断腿也要进一个球的信念,更没有像孙兴慜父亲那样退役后在球场边观看孩子训练的眼光。我们大部分球员其实很努力,但是足球这项运动他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天赋要求——并不是你付出多少就能够获得多少回报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人,我们踢球的和平常一样,输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中国搞不好足球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国民心病。
为什么这么问呢?你们不妨上网搜一下:“国足虐我千百遍,我待国足如初恋”这句热词后面,有多少网友在用这句话去声讨国足!
其实不光是踢球的,当看客的也真的够痛苦的。在全世界人民都热衷于足球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巴西、阿根廷、欧洲大陆等地区足球之花盛开的时候,我们自己却还在懵懂的阶段。不管怎么说,这么多人的国度搞不好足球,是有点够尴尬。那么,到底中国为什么搞不好足球?这里为大家总结一下。
首先是硬件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中心偏移于东南沿海地区,因此在很多欠发达地区,很难能够有充足的硬件条件来支持足球的发展。这一点,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从国际上与其他足球强国对比来看,都是比较吃亏的。
其次是体制问题。
我们的学校体育体制,是偏向于应试教育的。初中生小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基本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除了中考体育加试项目外,其他项目普遍开展不好,发展不均衡。试问,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有多少孩子敢于,能够去学足球?这一点对足球的打击可谓极大。
再次是观念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还是认为踢球是玩物丧志,因此会阻挠孩子的踢球之路。而更可悲的是,有很多家长宁可让孩子去学钢琴,去学会计这种所谓的高大上技能,而不会给孩子选择足球这样“小众”的项目,这显然也是阻碍了足球的选才渠道。
而以上所有的所有,都基于一点,人们不太喜欢足球这项运动,对其不感冒,不会主动去了解它,关注它,热爱它。
因此总结下来就是一点:足球文化不普及。
在这一点上,其实可以看看美国,美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曾经是足球运动的强国,其原因,就是当时有大量的欧洲移民来到美国,他们把足球带到了美国,让其在美国扎根,并在美国国内产生了非常强大的足球文化,因此足球在那时可以称霸美国。
但是随着美国本土篮球,美式橄榄球的兴起,他们开始抛弃足球,大力发展本土体育运动。因此你会发现,美国本土其实很排斥足球,不会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足球这种“小众”项目,而会把希望全力投入到本土化的体育运动中。
最后的最后,我认为搞足球,其实对搞篮球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就是搞体育,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体育文化。文化不普及,基础不广泛,你就是想搞体育强国,也是很难的,希望决策者们能认识到这一点,从文化上找体育的突破口,才是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