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五行里属什么?
易,是中国文化里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 《说文解字》中解释“易”:“更也,象阴阳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山升寅,寅生甲子。”(见图一) 这是指易学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产生乾坤阴阳两个阴阳,进而生成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个象,并由此产生一年二十四节气和十天干地支。
《周易·系辞下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五,所以教人也。”(见图二) 这是指《周易》里有五种容易领悟的圣人之道,即所谓“五经”,也就是指后来儒家所说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些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是因为它们被儒家认为是构成儒家学说的核心典籍,犹如拉丁文里的“经”(canon)一样。
可见古人把“易”看作是一个包含宇宙万物的系统,其中包含两大部分,一是阴阳二气,另一是乾坤阴阳四象。在阴阳二气推动之下,乾坤阴阳四象变化无穷,从而形成天地万物。而“周易”即是关于乾坤阴阳四象周而复始的运动规律及其衍生万物的学说。
至于为什么将“易”分为“经”与“传”两部,汉代的孔安国是这样解释的:“经,径也。述天地运转,自然经义,其统纪宏远,然不患人之不知,故曰‘经’。传者,转也。承经旨之意,转折其间,乃圣人之言语,故曰‘传’。”也就是说,易之经是对天道自然规律的概括,容易理解;而易之传则是根据对经的理解所作的阐释。所以唐代的孔颖达进一步解释道:“经者,明道。道以理动,故须明理而得。……传者,传人。人之所学,自圣人行来,故须求之于人。”(见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