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球员跳水?

佟月香佟月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几年前就在知乎回答过,现在贴出来供参考 先放结论,跳水不是一项适合业余运动员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 因为业余运动员参与跳水比赛,在现行的竞赛制度下,必败无疑!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目前世界各国的跳水竞赛体制主要分两种类型 一个是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体制,以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为基本赛事框架,设立单一成绩排名体系,采用积分制,通算所有参赛成绩,加权计算最终得分。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公正客观,能较真实的反映运动员的成绩和水平。但是其缺点也十分明显,就是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太高,对参赛次数的要求也导致很难让水平一般的运动员通过多参赛来提升排名。

另一种则是我国坚持多年的体教结合模式,将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融合在一起进行培养。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发掘和培养大量有潜力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并且可以比较系统的对运动员进行竞技训练;另外在比赛中也能较好的体现运动员的水平。 问题是这种传统的运动训练模式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普遍基础不牢靠,竞技能力不足,难以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这类运动员往往只能通过增加参赛频率或者争取提高单次成绩的方式获得一定积分,从而维持或提升自己在排名上的位置(注1)。这显然对水平一般的运动员更加有利。

那么为什么一说到奥运项目就提倡选拔高水平选手参加比赛,而跳水这样的非奥运项目却提倡选拔更多水平一般的运动员去参加呢? 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竞技体育中“更高更快更强”的魅力不仅在体现在奥运赛场上,同时也是包括非奥项目在内的各种专业体育赛事所追求的东西。在这种追求极致的竞技表现的过程中,运动员自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地被放大,得到社会认同的同时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是对于非奥项目的竞赛体系而言,运动员参与程度较高,可以较为充分地发挥运动员个体差异性和参赛灵活性,通过增赛保分的办法提升运动员的成绩和排名。而对于那些水平有限的运动员来说,选择机会较多的非奥项群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对体能和技术要求的门槛,让其在较低的体能要求下也能参与高水平的比赛,并从中获益。

三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道路。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努力贯彻“举国体制”,试图在竞技体育领域获得突破,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再加上资金方面的话,那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从青训开始系统培养和选拔运动员的话,至少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挖掘那些具备较好竞技潜能和运动素养的运动员,通过系统的训练让她们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竞技水平,通过比赛的机制获得效益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长期坚持体教结合的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是不断进行调整的。例如2009年以前教育部是不允许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直到09年才首次批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5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而在16年以后又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所有高校申办高水平运动队(注2)。之所以作这些调整一方面是考虑到国内优质体育人才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也是从国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竞技体育发展道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